道地药材是中医之根

导读

国药泰斗金世元认为,“道地药材是临床疗效的灵魂。”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才产生了有别于非道地药材的特性,并在临床上呈现出良好的疗效,进而成为中医药的精髓。作为中医药的“脊梁”,道地药材必须要得到广大民众的正确认识。


道地即正宗,道地药材是中医辨别优质中药材独具特色的标准,也是我国中药行业一个约定俗成的中药质量概念。

根据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因此,道地药材较在其他地区生产的同种药材品质和疗效更佳。

道地药材的概念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该书中记载:“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明确了道地药材的优质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宋代时已形成一批著名的栽培道地药材的地区,明、清时期,药材贸易繁盛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发展。

道地药材具有以下几个公认属性:具有特定的质量标准及确切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中特定的质量标准和优良的临床疗效,体现了道地药材的最重要的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医药的精髓。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别可能不是某个或某几个成分的有或无,而是某些组分的特定含量或配比的改变。


复杂机理难被复制

道地药材的形成因素中不仅有优质种质,也有熟练的炮制工艺及适宜的生态环境,及道地的人文环境。由于野生药材资源逐渐减少,栽培品种慢慢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而栽培品种随着栽培时间的增加,种质会退化。而异地盲目引种则更会使该药材与道地药材质量相去甚远。

如《中国医药报》曾报道,国内市场出现多品种大宗的劣质中药材,因全都是由正品原植物异地引种的人工栽培品的品质变异品种,所以不是假药而是劣药。这些劣质药材,无论是药材和饮片的外观(形色气味),还是内在质量(组织形态、有效成分含量以及流浸膏提取率等项指标)均与传统习用的道地药材相去甚远,其严重程度已到“不堪入药”的地步。这些劣质药材的引种地大多远离道地药材的原产地,且事先未做任何论证,甚至任意缩短其生长期,纯属盲目引种。

许多道地药材产区形成了药材市场及药材集散地,以采集各地道地药材为口号的药店逐渐兴起,形成老字号,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汉口叶开泰等。另一方面中药老字号又影响和丰富了道地药材,这些中药老字号坚持用道地药材,讲究炮制的理念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了企业文化。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为同仁堂人恪守的信条。

保护和利用好道地药材资源,是每一个中药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让中宁枸杞、文山三七、新会陈皮、焦作山药、岷县当归、霍山铁皮石斛、灌县川芎等一大批优质道地药材真正发挥作用,临床疗效才能得到保障,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摘自道地药材在线)
上一条: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办法(上) 下一条:做大做强道地药材产业,全面复兴中医药传统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