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橘红之乡——化州

古石龙,今化州。这里,因盛产橘红而闻名。

阳春三月,当你走进“中国化橘红之乡”———化州,一定会被眼前一片片繁星般的小白花所吸引。这小小白花绽放不久,便生长出毛茸茸、圆溜溜,酷似小柚子的果实。然而,它并不是一般的柚子,而是我国历史上被列为明清两代宫庭贡品、化州人民引以自豪的“化橘红”。               

一、 橘红文化历史悠久 千年传颂广府南药

化橘红属芸香科植物,是传统的“十大南药和四大广药”之一。据传,橘红种植始祖罗辩,晋代化州人,民间名医、药物学家。罗辩出身农家子弟,青年时期,已有一手医药的好本领。他发现橘红的药用功能后,积极推广应用橘红为民治病,并在石龙岗搭上茅棚培育种植化橘红。罗辩中晚年,带徒传艺,骑着白牛沿着贯穿州地南北的一江而上,为沿岸群众治病。罗辩去世后,沿江两岸群众感其恩德,把这条化州的母亲河称为“罗江”。罗辩也成了福泽人间的仙人,民间称他为“罗仙翁”。

有关化橘红的最早文字记载,则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6151616年)编纂的《高州府志》:“化州橘红唯化州独有”。至明永乐年间,经御医推荐,化橘红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清御医后人至今仍保留以化橘红入药的慈禧太后御方。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代用精美木盒四层包装并标明‘署内橘红一件片’的贡品化橘红。”

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些有关化橘红的典故“龙化橘红”、 “罗仙翁植橘”、“婢女复生”等。其中,“婢女复生”的故事便尤为引人入胜。千百年来,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不仅述说了化橘红化痰止咳的神奇功效,更积淀了化橘红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化橘红,便在这世世代代流传的佳话中,形成了一股特有的神秘魅力。

二、土壤气候有利条件 孕育橘红独特功效

化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橘红,故又誉为“橘州”、“橘乡”。

化橘红具有的特殊品质和神奇功效,除本身所含药物成份外,还取决于化州市内特定的土壤条件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化州市种植化橘红的土壤属偏酸性赤红土壤,富含礞石和多种微量元素,而中医认为,礞石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正如化州旧州志所说:‘化州城内宝山及署内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得礞石之气,故化痰力更胜。’

新鲜的化橘红果表面是有一层茸茸软毛,摸起来手感特别好。化橘红干果呈黄绿色至黄棕色,表面密布的柔软茸毛变成了金黄色,皮下油室点细小密布,凑近一闻气味芳香沁人,感觉整个人都好舒服,是广东化州特有的道地中药材、药食同源珍品,更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

据有关医学部门研究表明,化橘红中总黄酮含量和柚皮苷含量都达7%,最高可达40%,其中化州橘红还独含有成份野漆树苷0.2%以上,这是化州橘红的标志物,其他地区产的橘红是没有这个成份的。因此,国家质监总局2006年第219号公告正式批准化橘红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以化州市河西、新安、中垌、平定、文楼等14个镇、街道现辖区域。

三、橘红发展一日千里 产业带动千家万户

化橘红虽然久负盛名,但过去发展一直非常缓慢。

以前,化州人对种植化橘红可以致富的意识比较淡薄,整个化州也就是宝山公园、河西街道山车村以及平定镇大岭一带有小规模的种植,每年的产量很少,直到2000年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化州橘种植,化橘红种植面积飞速发展。

2002年8月,茂名市委、市政府把“橘红名中药生产工程”和“建设全球最大的橘红生产、深加工基地”列入“茂名市百项工程”和“百项单项冠军计划”加以重点推进。

2004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推进“化橘红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2009年,化州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化橘红之乡”的光荣称号;

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化橘红原产地理证明商标顺利获得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商标局的注册。

有“橘红第一村”之称的平定镇,许多村民的庭前屋后都种有化橘红果树。当时,镇政府通过镇农办、村干部整日进村入户宣传橘红种植的好处、优惠政策,还免费发放种苗、化肥,给农民开设橘红种植、防病等知识培训讲座,全镇掀起了一股化橘红种植的热潮。

近年来,由于橘红收购价格逐年升高,农民种植橘红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

为了进一步提高化橘红的种植水平和化橘的产量和质量,化橘红产业协会经常组织农技师、植保专家为农民讲授育苗栽培、保花保果、灌溉施肥、病虫防治等化橘红实用栽培管理技术,使农民种植技术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市场+合作社+农户形式,引导产业经营组织发展订单生产,把农民和橘红销售、加工企业联系起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我们化橘红协会的不懈努力下,全市种植面积达七万多亩,种植乡镇达十几个,惠及农户人数20多万人。年产值达十多亿元,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南药保护掀起热潮 文化节庆涌现商机

2016年531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立法保护广东岭南中药材第一批品种遴选结果新闻发布会,化州化橘红以绝对优势、获得总权重票数13.72,领先第二名的陈皮约50%,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第一批8个受立法保护品种的广东岭南中药材。

2016年618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承办的2016化州化橘红文化节暨全域旅游峰会在市康景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活动既有招商引资会,也有慈善拍卖,还邀请了专家学者参与全域旅游峰会。化州市市长谭剑锋在开幕式致词时表示,随着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广东省创建中医药强省的纵深推进,再加上广大群众对中医药保健认识的提高和需求的日益增加,化橘红产业蕴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

    毫无疑问,省立法南药保护名列前茅以及这次举办全域旅游峰会,对宣传化州、振兴化州以及提振化橘红产业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2016年618日,一场高潮迭起的化橘红慈善拍卖现场吸引了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

这场拍卖会是全市首创,开了历史先河。一号拍品百年化橘红树王果3个,起拍价为3万元,最终以4.6万元被拍走;二号拍品五十年陈年化橘红果3个,6万元起拍,最终拍出了9.2万元的高价;三号拍品化橘红12生肖工艺品,12万元起拍,最终以18.2万元成交。全部32万元善款将用于奖学助教,为公益事业加油。

五、传承橘乡古老文化  创新科技阔步迈进

2016年430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浪会同意大利其乐多市考察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北岸的土特产专卖店,参观化橘红系列产品及手工艺品。店里陈列整齐的化橘红果、化橘红片、化橘红茶等系列产品以及图案精美、手工细致的化橘红手工艺品让考察团一行赞叹不已,赖家园传承人还为外宾现场演示了化橘红手工艺品制作技法。

赖均信、李中经等老一辈橘红工艺传承人,在橘红工艺制作上坚守了大半辈子,创作出无数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1921年,赖家园和李家园制作的橘红工艺品送广州工艺品赛会参赛还获得优等奖。民国期间,橘红制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农副产品展获得金奖。作为一项独具化州特色的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化橘红工艺品,已成为民间收藏家的新宠。

传承传统文化,开发创新科技。一直以来,全力推动化橘红深加工发展都是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的奋斗目标。

2010年5月,由化州市党委政府指导成立的“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从原来的8家发起人到现在162家从事化橘红经营企业和种植户,协会不断发展壮大。20163月,协会再接再厉,成立了化州市化橘红产业人才促进会。

过去,化橘红作为一种中药只是简单地直接入药,可如今化橘红更多地作为深加工的原材料,这个拥有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化州市中药厂有限公司所有产品都以化橘红作为主要原料。

香雪制药化州中药厂有限公司获得国药准字号药品注册品种达22个,其中香雪牌“橘红痰咳液”、“橘红痰咳煎膏”等系列药品荣获“广东省专利优秀奖”和“广东省名牌产品”等称号。2013年,我们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是化州市首家获此认证企业。

在协会的积极引导下,我市化橘红生产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积极研发化橘红系列新产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广东化州中药厂产量连年上升,化橘红药食同源产品不断增加;多种化橘红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的开发取得了新突破;橘红连锁专卖店遍布全国;化橘红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至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化橘红明天更美好

化橘红产业不仅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还成为了打造化橘红文化乡村旅游的催化剂。

 2017年,化州市提出了“以打造国家级化橘红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核心,形成化橘红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新格局的目标,把化橘红等地方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朝阳产业的深度融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的。

随着我市化橘红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发展势头越趋多元化,农村电商京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项目逐渐在我市落地、生根。广大农村创业青年以互联网为推手,进一步推进化州市农村电商产业带动化橘红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幅化橘红的美丽画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铺开: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的“化橘红专业市场”正在筹建中;占地6000亩的化橘红产业园区和占地约500亩的中国化橘红商贸城即屹立橘州;走出国门的化橘红产品在粤西国际机场飞向全球;丰收喜悦的橘乡农民在奔康致富路上挥手......

    胸怀全球,勇创品牌。化橘红,将健康的福音带向世界;化橘红,雄立东方,红冠天下!


参考:橘花茶:教人如何不想她

化橘红进入大型记录片《道地南药》

中山大学生深入中国化橘红产地

上一条:中药材“农残病”需从源头治理 下一条:何为道地化橘红?不是地道吗?
分享到: